从民族复兴到文明创新
2018-08-19 02:54:21
  • 0
  • 0
  • 1


从民族复兴到文明创新

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,相比较世界上的其他民族,中国似乎有着更为强烈的复兴欲望。

其中的主要原因,恐怕就在于历史上的中华民族,曾经创造过无数辉煌,是人类文明的佼佼者。

这一点,在5000前的 炎黄时代便见端倪。

据记载,炎黄时代,我们的祖先不但有了房子,衣服,乐器,陶罐,井田制度,还发明了文字,算术,历法,蚕丝技术,以及统一的政府组织。

中华民族从生产,生活到社会交往,政治结构等领域的一些基本元素,在炎黄时代几乎都有了雏形。

炎黄之后,中国历史进入了尧舜禹三代-----一个被称为“圣贤”的时代。

尧舜禹之所以被后世尊为圣贤,完全是因为他们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,以及由此散发的耀眼道德光辉。这三位上古圣君,无疑都是人类道德的楷模。

作为统治者,尧舜禹不但终其一生坚守了仁孝宽厚,俭朴爱民,克己奉公的美德,更践行了“禅让”--------还权于仁者能者的民主理想。虽然这种“民主”是原始粗糙的。 尧舜禹从己身做起,以道德治国,致天下大治大和。在他们的治下,夜不闭户,路不拾遗,人们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凿井而饮,耕田而食”。 这完全是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理想社会。

如果说尧舜禹之梦是道德之梦的话,那么文王周公时代的梦想,便是伦理与秩序。 道德的确高尚,但是对于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化,人们利益越来越多样化的周帝国来说,仅靠道德显然已经无法达到治理的目的。那么依靠什么来治国呢? 当稍后的古罗马帝国选择法制的时候,我们的祖先选择了伦理。 伦理之所以成为周公们的首选,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西周的统治者,骨子里依然继承了先祖们道德治国的理念。 当靠道德一家治国显得吃力,需要左膀右臂的时候,伦理作为道德的近亲,理所当然就成为优选。 周初大分封之后,姜子牙曾经问周公:你打算如何治理国家?周公回答:尊尊而亲亲,也就是说以“礼”治国,即“礼治”。 礼治的实质,就是通过强化上下有序的亲情友情关系,来强化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,从而达到以伦理道德治国的目的。 从炎黄时代的文明奠基,到尧舜禹的道德国家,再到文王周公的伦理帝国,中华文明的基因由此基本形成。一个崇尚伦理道德的庞大帝国,从此矗立在世界的东方。 此后,中国虽经历了“礼崩乐坏”的春秋战国,也有过商鞅变法等试图用“以法治国”替代“以德治国”的努力,甚至历经了长达百余年的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大分裂,以及三番两次的外族入侵与征服,但是以伦理道德立国治国的中华文明之魂,不但未遭到根本性的破坏,反而得到了奇迹般的传承。 因此,如果将自古罗马以来的西方文明,归类为“尚力”文明的话,那么长达5000年之久的中华文明,就应该属于“尚德”文明的性质。 西方文明靠着武力与法律两把利器,对外仰仗武力征服,对内实施“契约至上”的统治。

中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。漫长的5000年历史中,中国虽也不断地颁布法律,但是从来没有成为一个西方意义上的法治国家。 西方文明中,武力开道,法律至上,契约神圣。中华文明则奉行以和为贵,伦理至上,道德神圣。 这个以伦理道德为根基的东方文明,自从她诞生之日起,就不断地创造着辉煌。其中最伟大的奇迹在于,她是人类有史以来,唯一一个延续了5000年历史的文明。 与华夏文明先后出现的古埃及文明,古巴比伦文明,古印度文明等都相继地散了败了亡了,只有我们,象一棵泰山顶上的老松树,历尽劫难,却依然挺拔。 历史的风霜在她身上的证明,不过是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年轮。而苍茫的年龄磨难的岁月之于她,不但不是个负值,反倒成了她傲视群伦的资本,以及提升自我的能量。 中华文明之伟大,并不仅仅因为她是一个寿比南山的“老寿星”,更因为她一路走来,秉持“天行健,君子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厚德载物”的精神,既顽强拼搏不断创新,又兼容并蓄海纳百川,在经济,文化,科技,政治领域,创造了卓越成就,垒积起了一座世界文明的高山。 这些成就提升了中国,使得她能够在长达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,很多时候都屹立于人类文明的峰巅,充分领略了一览总山小的王者境界。 远的不提。就拿近代来说,欧洲即便是经过了工业革命的洗礼,整个社会有了巨大的发展,但与中国相比,依然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。 查尔斯.辛格在《技术史》中强调: 公元1500年之前,在技术方面,西方几乎没有传给东方任何东西。技术的流向是相反的。李约瑟则认为:“就技术的影响而言,在文艺复兴之时或之前,中国占据着一个强大的支配地位。”

《国富论》作者亚当.斯密在1776年写道: “中国比欧洲任何地方都富有”。中国的富有和成就是最让欧洲人叹为观止的,被欧洲人当作最高榜样。贡德.弗兰克在《白银资本》中这样写道:“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当时名副其实地是以中国为中心的。” 据拜罗克计算,1800年时,中国人均收入为228美元,而英国和法国则大约在150美元到200美元之间。 从国土面积上看,曾经的西方世界大哥英国,18世纪时的本土面积只有23万平方公里,人口仅800万。而中国,当时的国土面积达1240万平方公里,人口4亿5千万。 不管是面积还是人口,英国不及中国的一个零头。 到了洛可可时代,西方人眼中的中国,完全是一块充满理性的国土。许多欧洲人,把嗜好中国的器物,当作一种时尚。 比如,在当时的英国,中国的园艺成为风靡一时的风尚。又比如,在欧洲当时上流社会的社交场合,男人都时兴戴辫子,女人则以穿五颜六色的绸缎为时髦。 欧洲知识界对中国文明更是交口称赞。 莱布尼兹说 : 鉴于道德的腐败 ( 指欧洲 )已进展到漫无止境,我差不多认为中国的传教士派到我们这里来,教训我们自然神学的目的及其如何实施,象我们派遣传教士到他们那里去教给他们启示神学一样,是有其必要的。” 伏尔泰说: 我们欧洲的王子们,你们听见了(中国)这样的实例,应该怎样做呢 ? 赞美而且惭愧。但仿效是最重要的。狄德罗则在他的<<百科全书>>中说 : " 这些人民 ( 中国人 ),被赋予一种真诚团结的精神。

他们的历史悠久,在知识上,艺术上,智慧上,政治上,以及对哲学的趣味上,都超乎其他一切亚洲人。" 但是到了近代,中华民族的心志懈怠了,精神涣散了。于是,从19世纪开始,中国的噩梦开始了。 先是英法联军来了,圆明园霎时烈焰冲天,转眼间变成一堆废墟。圆明园从中国大地上消失了。圆明园中数不尽的珍宝,也从中国消失了。 然后,八国联军来了。紧接着, <<辛丑条约>>来了…… 在圆明园的大火中,在八国联军的枪炮声中,在《辛丑条约》的白纸黑字中,英国人控制了长江口,德国控制了山东的矿山,俄国人瓜分了满洲,日本人瓜分了台湾…… 在西洋与东洋的瓜分盛宴中,中国变得支离破碎,满目疮痍,数千年来雄视世界的目光,开始变得摇曳飘忽。 中国所遭受的噩梦,是如此血腥残酷,但却无法将这个伟大的民族打垮。噩梦中,民族复兴之梦开始萌芽。 1949年。 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 :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的时候, 距离1840年的鸦片战争,已经一个世纪过去了。 中华民族用了整整100年的时间,在血与火的反复洗礼中,才为自己开辟了一条通向民族复兴的光明道路。 为这条道路作铺垫的,既不是芬芳的泥土,更不是橄榄枝和鲜花,而是数以千万计英烈的血肉之躯! 翻开煌煌人类史册,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,世所罕见。这不单是因为它的艰苦卓绝无与伦比,更为重要的是,中国通过走这条路,不仅要完成民族复兴的强国梦想,更要实现人类文明创新的伟大理想。 在这种新的文明形态中,人类作为一个整体,将生活得更和谐,更公正,更富裕,更自由,更安全。

也就是说,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与文明创新的合二为一,是一个从民族复兴走向文明创新的伟大工程。实现中国梦的过程,不但是强国复兴的过程,同时也是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。 中国梦的实现,不但有利于中国人,也将有利于人类全体。 凭借这个贡献,中华民族完全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,再一次站上人类文明的高峰。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