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真的缺乏软实力吗
2018-08-19 03:12:29
  • 0
  • 0
  • 33


中国真的缺乏软实力吗

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,曾经颇为轻蔑地说过这么一句话:中国只有出口电视机的本事,而不具备出口思想的能力。

法国一位外交部长也说:“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,不会成为一个大国。”

言下之意,中国只能出产商品,而不能出产思想。

从某种意义上讲,撒切尔夫人和法国外交部长的话,并不算过分。

一直以来,中国的文化贸易存在巨大“逆差”。有人说,“文化赤字”就是“价值观”赤字。

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,中国当前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000亿人民币,占GDP的3%左右,与发达国家相比,差距十分巨大。

尤为令人难堪的是,中国的GDP已经跃居为世界第二,而文化贸易却一直处于逆差。

如果将版权引进,文化信息和相关的DVD等机电产品计算在内,中国在文化方面的贸易逆差最少也在1:7。而如果只算核心层的版权引进,贸易逆差会达到1比几十。

中国每年都引进好莱坞20部电影,引进大量图书。反过来,中国的电影和图书出口却很少。中国经济崛起了,MadeinChina走遍了世界各地,可是中国的文化产品却基本上属于寸步难行。

文化贸易数字上的逆差只是表面现象,内容尤其令人担忧。

比如在出版物方面,中国输出的出版物主要以花草,鸟鱼,茶叶,丝绸,以及瓷器等传统文化为主,反映中国现代主流文化理的内容很少。

再比如在电影上,中国出口影片类型单一,主要集中在工夫片上,其他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影片也很少。

由于上述现象的存在,有人总结说,在硬实力上,中国也许可以成为优等生,但在软实力上,中国则只能是个劣等生。历史上如此,现在如此,将来也必定如此。

也难怪有人这样说。长期以来,中国给人的感觉,好像它天生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,生产和输出各种各样的商品,特别是五花八门的小商品,绝对是行家里手,世界上可以与之一争的民族,没有几个。

但是涉及到思想精神产品的输出,中国似乎就不是那么拿手了。不但不拿手,而且还时时发憷,不知从何着手。

于是在思想精神产品的问题上,就比较明显地表现为,中国输进来的多,输出去的少。

于是,就有许多人忧心如焚,厉声疾呼:MadeinChina不应该仅仅是商品,还应该是思想。

然而,事实果真如此吗?中国人真的是物质生产的优等生,精神生产的劣等生吗?

20世纪90年代末,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•奈,发表了《注定领导世界: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》的著作。在这部著作中,他提出了“软实力”这个概念。于是人们说,奈是“软实力”概念的首创者。

然而,事实真的如此吗?

事实是,早在20上世纪20年代,中国就有了“文化力”的思想。据厦门大学军事研究室的赖福星先生考证,世界上首先提出“文化力”这个概念的,是梁启超。

在1920年发表的《欧游心影录节录》第十三节“中国人对于世界文明之大责任”中,梁启超这样写道:

为什么要有国家?因为有个国家,才容易把这个国家以内一群人的文化力聚拢起来继续起来增长起来,好加入人类全体中助他发展,所以建设国家是人类全体进化的一种手段。

很显然,在梁启超的思想体系中,“文化力”是一种国力,而且是对推进“人类全体进化”有益的一种国力。

梁启超之后,民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杨杰在其所著的《国防新论》、《军事与国防》等著作中,多次提到了“文化力”的概念,强调了它在近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。

杨杰指出:

战争可以用武力取胜,也可以用文化力取胜;取胜虽可以用武力,但保持永久的胜利必须用文化力。文化力既能使有形的胜利变为无形的胜利,又能使暂时的胜利变为永久的胜利。

杨杰还指出,“一个国家的强弱,是根据全国人力、物力、文化力的总和来决定的”。

可见,中国人的“文化力”思想,比美国人的“软实力”概念,足足早了半个世纪之久!对于文化性国力(亦即软实力)重要性的认识,中国要远在西方之先。

所以,美国不是软实力 (“文化性国力”)思想的开创者,这一点应该没有疑问。

从本质上看,“文化力”与“软实力”讲的都是同一个东西,也就是一个国家除人力物力等物质性实力之外的文化性方面的国力。从揭示本质特性的角度看,“文化力”比起“软实力”来,要显得更为准确与贴切。

当然“软实力”的提法也有它的所长,那就是它更为形象生动,可感性更强,听上去离人们的生活似乎更近,因而也就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。

美国的贡献还在于,它的确将这一思想赋予了时代的新意,并将其炒红炒热,使其一跃而成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,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思想之一。

从这一点上说,美国确实让人佩服。

很多时候,美国人如同具有点石成金的魔术,任何东西一经其手,就马上由丑小鸭变成了白雪公主。

麦当劳是这样,肯德基是这样,可口可乐是这样,牛仔裤是这样,就连“民主”“人权”,也基本上是属于这一类性质。

同“软实力”一样,“民主”“人权”的思想,也不是美国人首创。在美国人之前,“民主”“人权”等思想早已存在了数千年,但是从来也没有能够走出欧洲,走出西方。

然而,这些思想经过美国人来回一倒腾,却象长了翅膀一样,很快飞向了世界各地。

美国更大的本事还在于,它总是能够制造出一种幻觉,让你相信,这个世界上的东西都是美国独创的。

而实际上,真正属于美国独创的东西并不是很多。美国只是将人类已有的成果拿过来,先进行精美的包装,再贴上自己的标签,最后是无孔不入的推销。

如果一定要说“独创”,那么在包装和推销上,美国倒的确称得上是“独创”,是美国人首先将包装和推销上升为一门高深的学问。

为此,美国人非常自得,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,用不着面朝黄土背朝天,用不着真刀真枪地干,用不着变卖资源牺牲环境,就将世界上大部分真金白银都装到了兜里。

美国人的聪明,是包装和推销上的聪明,而不是生产和制造上的聪明。

包装和推销上的聪明,不但让美国人赚到了实实在在的硬利益,更让他们尝到了源源而来的软利益的甜头。

依仗着无人可及的包装和推销的高超技术,美国人一跃而上,独占当今世界各国软实力生产的鳌头。美国因此称自己是“创造”大国。

与美国人的“聪明”形成鲜明对照的,是传统中国的“实在”。自古以来,中国崇尚踏踏实实埋头苦干。中国人的启蒙教育,是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”。

中国人信奉的哲学是流大汗出大力得微利。

因为“实在”,因为崇尚“苦干”“付出”,所以历史上,中国人从来就不怎么喜欢“包装”“推销”这一类虚头把脑的东西。也就是说,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,是一种朴素纯厚的文化。

自古以来,中国的制度器物,中国的道德伦理,还有中国的国际形象,就像是中国的酒,不是不好,而是巷子太深,或者是盖子捂得太紧,或者是叫卖得不够。

有关中华文明的优秀品质,无须罗列太多的史实和证据,仅以1,中华文明是人类有史以来存续时间最长的文明;2,中华文明曾经有过长达数千年的辉煌;以及3,中华文明在当代的重新崛起这三点就足以证明。

中华文明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明。一个文明的强大生命力,只能来自于它内在的优秀品质。而具有内在优秀品质的文明,毫无疑问,是一个拥有强大文化力或者软实力的文明。

一个文明一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,另一方面却缺乏软实力,这种说法,不但在逻辑上无法成立,而且在事实面前也难以立足。

说到这里,事情已经十分清楚。中华文明的问题,不是在于缺乏软实力,而是在于对文化的包装和推销。

中国目前需要下功夫做的,不是象有些“软实力专家”所诊断的那样,向西方靠拢,向美国学习,搞所谓西方式的软实力建设。

中华文明的软实力几千年之前,就已经在那里了,而且一直以来遥遥领先于别人,为什么现在倒反而需要重头来过呢?

更重要的是,中国目下正在形成的创新文明,其本身就是一座软实力的宝藏,我们要做的,除了“建设”,同样重要的是挖掘和梳理,包装和推销。

换句话说,中国的软实力不是荒漠而是宝藏。荒漠需要的是播种,而宝藏需要的是挖掘。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